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遠古教育包括的特點有( )
A.非獨立性
B.等級性
C.階級性
D.獨立性
2.古代教育的特點是教育具有階級性、等級性和( )
A.貧乏性
B.獨立性
C.狹隘性
D.普遍性
3.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學習潛力的推測,二是( )
A.對知識技能的推測
B.對心理素質的推測
C.對綜合能力的推測
D.對品德發(fā)展的推測
4.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員角色
B.領導者角色
C.心理醫(yī)生角色
D.管理者角色
5.學生的社會地位牽涉一個學生哪一方面的問題( )
A.義務
B.能力
C.事業(yè)
D.權利
6.下列哪一項是權利的主體( )
A.嬰兒
B.青少年
C.婦女
D.老人
7.家庭結構在其完整性上,可分為常態(tài)家庭和( )
A.缺損家庭
B.離異家庭
C.非常態(tài)家庭
D.多子女家庭
8.學生受到社區(qū)文化的陶冶或熏染的性質、方向和程度是不一樣的,從大范圍上可分為城市和( )
A.郊區(qū)
B.商業(yè)區(qū)
C.鄉(xiāng)鎮(zhèn)
D.農村
9.活動課程的主要倡導者是( )
A.夸美紐斯和斯賓塞
B.夸美紐斯和杜威
C.杜威和克伯屈
D.克伯屈和斯賓塞
10.在隱性課程的結構中,處于隱性課程的最深層;是隱性課程的“硬核”的是( )
A.物質-空間類
B.組織-制度類
C.文化-心理類
D.精神-潛在類
11.中小學理論基礎知識的核心是( )
A.基本事實
B.基本概念
C.規(guī)則、規(guī)律及原理
D.有關活動方法的知識
12.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提出者是( )
A.科爾伯格
B.皮亞杰
C.贊科夫
D.維果茨基
13.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這體現(xiàn)了教學原則中的( )
A.鞏固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 4-在教學中,教師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是貫徹( )
A.因材施教原則
B.循序漸進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鞏固性原則
15.既是學習的結果又是學習的原因的是( )
A.練習
B.發(fā)現(xiàn)
C.評價和態(tài)度
D.動機
16.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應為( )
A.7小時
B.8小時
C.9小時
D.10小時
17.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目標不包括( )
A.學習條件的最優(yōu)化
B.學習過程的最優(yōu)化
C.學習內容的最優(yōu)化
D.逐步形成自學技能
18.形成和發(fā)展人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是( )
A.生理素質
B.心理素質
C.審美素質
D.道德素質
19.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是( )
A.艱苦奮斗
B.團結互助
C.開拓創(chuàng)新
D.一心為公
20.道德品質形成的一般順序是( )
A.情、知、意、行
B.知、情、意、行
C.知、意、情、行
D.情、知、行、意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學校影響學生個體成長的微觀環(huán)境包括( )
A.同伴影響
B.花盆效應
c.教師的期待效應
D.父母的期待效應
E.朋友效應
22.隱性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應注意的事項包括( )
A.明確隱性課程的目標
B.發(fā)揮教師的作用
C.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D.克服隱性課程中的消極因素
E.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
23.教學過程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
A.傳授知識
B.形成技能
C.培養(yǎng)智能
D.開拓視界
E.發(fā)展個性
24.品德的主要成分包括( )
A.道德方向
B.道德認識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E.道德行動
25.素質教育所具有的特點主要有( )
A.整體性
B.基礎性
C.社會性
D.內化性
E.綜合性
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三、判斷改錯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判斷正誤,在題后的括號內正確的劃上“√”,錯誤的劃上“×”,并改正錯誤。
26.社區(qū)文化是社區(qū)內一種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 )
27.顯性課程又稱活動課程。 ( )
28.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和主要活動是知識學習。 ( )
29.素質教育是指家長對學生所進行的教育。 ( )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0.青少年發(fā)展中所經歷的心理沖突、矛盾和困擾有哪些?
31.學習的類型有哪些?
32.簡述德育的基本原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15分)
33.試述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
六、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15分)
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一個學生平常打架成性,動不動就打人,經過老師的關心、開導,他對自己打架的錯誤行為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做了深刻的檢討。后來打架確實少了,表現(xiàn)好了,但有一次他見一個同學把學校的乒乓球拍裝在書包里想帶回家,他向他要,那個學生不給,在爭論中他又打了那個學生,但事后有后悔心理。
問題:請結合上述案例和所學的教育學知識,談談上述案例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德育原則。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解析]遠古教育的特點包括非獨立性、貧乏性、無階級性三個方面。
2.[解析]古代教育的特點之一在于教育具有階級性、等級性和狹隘性。
3.[解析]教育對學生的期望包括對學習潛力的推測和對品德發(fā)展的推測。
4.[解析]教員角色是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而處于核心地位。
5.[解析]學生的社會地位是一個學生的權利問題。
6.[解析]青少年是社會權利的主體,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社會權利。
8.[解析]學生受到社區(qū)文化的陶冶或熏染的性質、方向和程度是不一樣的,從大范圍上可分為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
10.[解析]文化一心理類主要指學校的各文化學科、校風、班風、群體規(guī)范、社會信息、課堂教學氣氛等方面內容對學生產生的顯性課程以外的潛在性影響。這一類處于隱性課程的最深層,是隱性課程的“硬核”,它的隱蔽性最深,惰性最大,最不容易改變。
11.[解析]中小學理論基礎知識的核心是有關自然、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與基本原理。
13.[解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
14.[解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這是循序漸進應遵循的一般要求。
16.[解析]小學生每日需睡足l0小時,初中、高中學生每天分別需要9小時和8小時睡眠時間。
17.[解析]學生學習方法的目標包括:①學習條件的最優(yōu)化;②學習過程的最優(yōu)化;③逐步形成自學技能。
18.[解析]心理素質包括廣泛的興趣、積極情緒、奮發(fā)的進取心、健康的個性等,這是適應環(huán)境,贏得學習和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形成和發(fā)展人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
19.[解析]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的道德。其基本規(guī)范是: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舍己救人,自覺獻身。其核心是一心為公。
20.[解析]道德品質的形成順序一般是從道德認識開始,沿著知、情、意、行的內在發(fā)展順序進行的。
二.多項選擇題
21.[解析]學校影響個體成長的微觀環(huán)境包括同伴影響、花盆效應和教師的期待效應。
22.[解析]隱性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應注意:①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②明確隱性課程的目標;③發(fā)揮教師在實施隱性課程中的作用;④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⑤克服隱性課程中的消極因素。
23.[解析]教學過程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傳授知識、形成技能、培養(yǎng)智能、發(fā)展個性。
24.[解析]任何一種品德都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動四種主要成分。
25.[解析]素質教育具有整體性、基礎性、內化性、綜合性四個特點。
三、判斷改錯題
26.(P194)√
27.(P225)×改正:顯性課程又稱正式課程、公開課程、官方課程。
28.(P320)√
29.(P346)×改正:素質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規(guī)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現(xiàn)代化需要實現(xiàn)開發(fā)、完善、提高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四、簡答題
30.(P147-148)
(1)身心失衡帶來的困擾。
(2)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3)同輩群體與父母價值觀的沖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過高期望引起的壓力。
31.(P320)根據學習的不同內容和結果,可以把學習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知識的學習。其中包括學習知識時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練的學習。主要是指運動的、動作的技能和熟練。
(3)心智的、以思維為主的能力的學習。
(4)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32.(P362-372)
(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2)疏導原則;
(3)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7)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五、論述題
33.(P356-361)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也叫道德觀念,它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則、信念與觀點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對人、對事(包括對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惡等的道德判斷。道德認識是品德的基礎。
①道德知識的掌握
道德知識與文化科學知識一樣,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概念是社會道德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的反映。學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分清各種事件與行為的是非、美丑、善惡、公正與偏見、道德與不道德的界限。
②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
道德評價是指根據已有的道德準則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等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正確的道德評價能使品德趨于完善。道德評價能力發(fā)展的一般過程是:從他律到自律;從客觀的效果到內在的動機;從他人到自己;從片面到全面。隨著年齡的增長、道德知識的豐富,學生逐步學會對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全面、客觀、正確的評價。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雖然受個體發(fā)展年齡特點的制約,但也能通過教育給以促進。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愛慕或憎恨、喜好或厭惡等情感體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覺執(zhí)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志品質。道德意志實際上是道德觀念的能動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識通過理智的權衡作用去解決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一種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它是人的道德認識的外在具體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道德動機的、手段,它是對人的品德作評價的客觀依據。
①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
一般情況下,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便會出現(xiàn)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況。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確立道德動機的同時,必須指導他們學會選擇實現(xiàn)良好動機的正確行為方式。
②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
道德行為習慣是指與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傾向聯(lián)系的一貫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一種潛在的強大內部力量,一旦行為習慣形成便標志著品德的最終完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無數次重復、有組織地練習和訓練以及與壞習慣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
六、材料分析題
34.(P364-366)本案例適用的是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索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德育過程中,對待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行為表現(xiàn),一定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客觀地分析,既要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又要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和閃光的地方,并且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因勢利導,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在這個事例中,首先我們應當看到該學生并非簡單的重犯錯誤,其中有愛護公共財物正義感的積極方面,不能認為屢教不改。其次,肯定其動機是正確的,并使他看到自己思想上的進步,但同時,應讓他認識到其行為是野蠻的,并使他明確應采取的正當行為。